1. 茶葉評分標準
茶葉已經是每個家庭必備的一個飲品,對于親戚、朋友的來訪,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對于選購一個好茶,已經是每個家庭都需要掌握的技巧了,我們不僅僅可以從茶葉外觀上判斷一款好茶,我們還可以從茶葉泡出來后的色香味來判斷。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怎么從泡好的茶水中判斷好茶吧。
1.看茶葉質量:
除了看和聞的外觀鑒定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項就是品飲。取茶葉3克左右,放人茶杯中,按每克沏水50~ 60毫升的比例,沖入開水,蓋上杯蓋。5分鐘后,將茶水倒人另一茶杯中,葉底仍留在杯內,然后開始觀察,評定質量。
2.聞香氣:
濕聞香氣比干聞更明顯,濕聞是指聞倒出茶水留在杯中的茶葉香氣。將杯蓋半掀開,接近鼻子,辨別香氣高低、強弱、持久不持久、純正還是有異味。一般以鮮爽、濃烈、持久的質量好。如高級紅茶具有蜜糖般的甜香,用細嫩鮮葉制成的綠茶有栗子香,烏龍茶要求同時具有綠茶的清香和紅茶的醇香,花茶要有明顯的花香,且純正、鮮爽、持久,緊壓茶帶有煙焦香。
3.看湯色:
紅茶的湯色以紅艷明亮者為優(yōu),綠茶的湯色以碧綠清澈者為優(yōu),烏龍茶以橙黃或金黃明亮者為優(yōu),花茶以淺黃明亮者為優(yōu),緊壓茶以明亮濃者為優(yōu)??礈皶r進行,茶冷卻后,茶湯色澤易轉深,還會出現(xiàn)冷渾濁。
4.嘗滋味:
紅茶以醇厚甘甜者優(yōu);綠茶先感稍澀,而后轉甘,如含橄欖;烏龍茶無紅茶苦味,也無綠茶澀味,兼有紅綠茶的甜甘醇厚的感覺;花茶的滋味因鮮花香氣明顯,使滋味鮮爽,且富有收斂性;緊壓茶以滋味醇厚為佳。各類茶都以平淡、有青草味的質量差。
看葉底:
最后將茶杯內的葉底全部取出,放在杯蓋或特制的黑色葉底盤內進行審評。紅茶的葉底銅紅色、鮮明、均勻一致的質量好,枯暗、帶青雜味的質量差。綠茶和花茶翠綠、黃綠、明亮一致的質量好,深綠、暗而無光、帶紅筋紅梗的質量差??慈~底可以正確鑒別茶葉老嫩、勻度、凈度和制茶工藝技術的優(yōu)劣。幼芽嫩葉多的為高級茶,葉底明亮有光澤的為新茶,枯暗無光的為陳茶。
2. 茶葉審評分數(shù)
茶葉的等級是根據(jù)國家標準《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對茶葉的條索外形、色澤、整碎、凈度、內質、香氣、滋味醇厚度、湯色、葉底來分類。
特級:緊細、勻整、顯毫、勻凈、陳香濃郁、濃醇、紅濃明亮、褐紅細嫩;
一級:緊結肥嫩、勻整、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明亮、褐紅肥嫩;
二級:緊結較肥嫩、勻整、條勻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褐紅柔嫩;
三級:條索緊結、勻整、尚顯毫、勻凈、濃純、醇厚、紅濃褐紅尚亮。
3. 茶葉等級評分法
按茶的質量級別分類茶葉不同,級別也不同,一般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等,有的特級茶還細分為特一、特二、特三等,普洱散茶分為特級、一級、二級……十級,共11個級別,級別不同,品質各有差異,一般級別會印在相應的茶葉外包裝上,方便消費者辨別。
同一花色的各種商品茶根據(jù)茶葉的老嫩程度劃分的等級。等級編號由小到大,茶葉品質則由高到低。如炒青和烘青毛茶常分6級12等(每級含2個等,也有分7級14等),一級二等品質比二級三等好;精茶中的眉茶也分級,如特珍一級、二級;珍眉一級、二級……。外銷眉茶為便于洽談訂貨,常以一定號碼表示花色等級。
4. 茶葉評分標準表
一般茶葉的等級劃分是由高到低依次為特級、1級、2級、3級....9級,有的還有10級。紅茶等級的劃分是禮茶、特茗、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七級
5. 茶葉評分標準有哪些
對茶葉品質評比最高獎是:
1、中國茶葉學會的“國飲杯”全國茶葉評比獎
2、中國茶葉學會的“中茶杯”全國名優(yōu)茶評比獎。
5月22日,第四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中茶杯”第十一屆國際鼎承茶王賽春季賽頒獎儀式舉行。貴州茶收獲3個特別金獎,6個金獎。
“中茶杯”是我國茶界歷史最悠久、公信力最高的評比品牌,被譽為“中國茶界奧斯卡”,而鼎承茶王賽則是中國茶行業(yè)最具專業(yè)性的高規(guī)格標桿賽事。中茶杯+鼎承茶王賽強強聯(lián)合,共同打造了中國茶行業(yè)頂尖年度評選賽事。
6. 茶葉評價標準
物超所值,味道很香,口感舒適 性價比高,包裝也不錯,送人挺好的 口感不錯,很舒服,價錢超值
7. 茶葉評分標準最新
茶葉的鑒別主要是指通過感官來評判真茶與假茶、新茶與陳茶。
1,真茶與假茶真茶與假茶,既有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區(qū)別。
一般地說,飲用真茶怡神悅志,有十大保健功能,而飲用假茶有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鑒別真茶與假茶可一聞、二看、三測定。
一聞是指聞茶葉的氣味。可干聞,亦可用火烘烤后再聞。凡具有茶葉固有的香氣者為真茶;凡帶有青腥氣或其他異味者為假茶。
二看是看葉片的形狀。把茶葉用沸水沖泡開,不同品種的茶樹其葉片雖有差異,但都有如下共性特征。其一,茶樹葉片邊緣鋸齒一般為16~32對,葉片的鋸齒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淺,近葉柄處平滑無鋸齒。而假茶的葉片或四周布滿鋸齒,或者無鋸齒;其二,茶樹葉片的葉背葉脈凸起,主脈明顯,并向兩側發(fā)出7~10對側脈,側脈延伸至離邊緣三分之一處向上彎曲呈弧形,與上方側脈相連,構成封閉形的網脈系統(tǒng)。凡不具備上述特征的都是假茶。
三測定是指用化學方法測定“茶‘’中咖啡堿和茶多酚的含量。凡是咖啡堿含量達2~5%,同時茶多酚含量達l0~20%的是真茶,否則即是假茶。
2,新茶與陳茶新茶有兩種解釋。習慣上將當年春季頭幾批鮮葉,經加工而制成的茶,稱為新茶。茶葉銷售企業(yè)都愛”搶新“,很多消費者也愛”嘗新‘’。另一種解釋是把當年的茶統(tǒng)稱為新茶,而把上一年及年代更久遠的茶都歸為陳茶。l首先應當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新茶都比陳茶好,有的茶葉品種在適當貯存一段時間后,品質反而更優(yōu)異。例如西湖龍井、碧螺春、莫干黃芽等綠茶,如能在生石灰缸中貯放1~2個月后,滋味將更加鮮醇可口且沒有絲毫青草氣。福建的武夷巖茶只要貯存方法得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郁,口感醇滑,妙不可言。貯存多年的武夷陳茶被懂行的茶人視為至宅。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也都是香陳益清、味陳益醇。不過,就一般而言,多數(shù)消費者都愛喝新茶,特別是綠茶、花茶,存放過年后質量便大減。
那么,如何鑒別新茶與陳茶:
1)看色澤:茶葉在貯存過程中,由于受空氣中氧氣的氧化以及光的作用,色澤會有明顯的老化。如綠茶中的葉綠素被破壞分解,色澤會從翠綠色慢慢地變成枯灰黃色。綠茶中的維生素C被氧化后會產生茶褐素,使茶湯變得黃褐不清。紅茶中的茶多酚氧化后會使色澤由烏潤變成灰褐色。
2)嘗滋味:茶葉中氨基酸在貯存過程中逐漸被氧化,茶葉鮮爽味就相應逐漸減弱或變得“滯鈍”。茶葉中的酯類物質被氧化后,會使茶的滋味由醇厚變得淡薄。
3)聞香氣:一般新茶的茶香都鮮靈清爽,而陳茶的香氣則低濁或含蓄。
8. 茶葉的評分標準
有錢難買心頭好,喜歡喝的,都是好茶。
如果一定要定個級別,就要經過專業(yè)評審。根據(jù)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大因子的評審得分,來分級,是個技術活兒,特別考驗感官。現(xiàn)在行業(yè)內新出了一個綠茶評審標準,簡稱EFU,綜合五大因子評分,特指茶葉的鮮爽因子,是根據(jù)GB/T23766-2009中名優(yōu)綠茶品質因子評價審評得分,綜合茶葉理化檢測各成分指標含量,對不同等級茶葉標記,由EFU0….20以示茶葉好壞,可以更直觀的理解,只需知道數(shù)字即可了解茶葉品質。比如最高等級的EFU15-20,對應國標精品級;EFU10-14,對應國標特級;EFU6-9,對應國標一級;EFU5,對應國標二級;EFU3-4,對應國標三級;EFU0-2,對應國標四級。
9. 茶葉評定表
評茶員是用感官評定茶葉的色、香、味、形的品質和等級的職業(yè)工作者。主要活躍在茶葉企業(yè)領域,如茶葉加工、流通、銷售等領域,是推動茶葉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技能性人才。
評茶員共有五個等級:初級評茶員、中級評茶員、高級評茶員、評茶師、高級評茶師。評茶師由有關部門鑒定認可,參加評茶師資格鑒定人員需經過專業(yè)培訓,具備一定素養(yǎng)和從事行業(yè)工作年限。每一個評茶師等級有不同的標準。但評茶師只是職業(yè)資格并非專業(yè)技術職稱。既使是高級評茶師也不具備任何級別的職稱。
10. 茶葉審評評分標準
代用茶國家標準GB 5009.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總砷及無機砷的測定GB 5009
代用茶國家標準
代用茶國家標準
GB 5009.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總砷及無機砷的測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鉛的測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鎘的測定
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機氯和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多種殘留量的測定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
GB 77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
JJF 1070 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檢驗規(guī)則
NY/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huán)境質量
NY/T 392 綠色食品 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
NY/T 39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NY/T 658 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
NY/T 1055 綠色食品 產品檢驗規(guī)則
NY/T 1056 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