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的成熟季節(jié)
茶葉有兩個季節(jié)的采摘時間,分別在春季的3-4月和夏末的9月。 茶葉的合理采摘是獲得穩(wěn)產、高產、優(yōu)質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據茶樹品種、氣候條件、樹齡、生長勢及不同肥水水平等因素,結合市場需求采摘茶葉,采茶和留養(yǎng)結合,既收茶葉,又能保證茶樹正常生長,達到持續(xù)高產優(yōu)質的目的。
2. 茶葉盛產季節(jié)是幾月份
不同茶葉的采摘時間不一樣。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間段:
1、三月下旬到五月中旬
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yǎng)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代表是:六安瓜片、烏龍茶。
2、五月初到七月初
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代表是:普洱茶。
3、八月中旬
秋季氣候條件介于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fā)脆,葉色發(fā)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代表是:鐵觀音、粵梅香。
4、十月下旬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氣候逐漸轉冷后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代表是:凍頂烏龍。
3. 這個季節(jié)的茶葉
清明茶,午時茶,因為那時雨露充足,陽光明媚
4. 茶葉盛產時間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于茶業(yè)的發(fā)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獲得。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11、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
12、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葉制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5. 茶葉盛產季節(jié)是幾月
喝茶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同時他也是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
綠茶可以起到軟化血管的作用,還可以抗電腦手機輻射,綠茶一般年輕上班足喝的多些,尤其在春夏季節(jié),人們比較容易上火,這時候喝點綠茶搭配一些決明子菊花茶是不錯的選擇,一些愛美的女性,也可以在這個季節(jié)泡些玫瑰花茶,對人體也非常有好處。
6. 茶葉什么季節(jié)種植
9--10月
園地選擇
新茶園應從氣候、土壤和地形地勢三個方面綜合考慮:一般應選擇海拔1200米以下,交通方便、水資源豐富,生態(tài)良好的地段發(fā)展茶園。
氣候條件:年均溫大于13℃,年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茶樹生長季節(jié)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
土壤:Ph值為4.0—6.5的酸性土壤,土層深厚在50厘米以上,土質以壤土為宜。
地形地勢:坡地坡度25°以下,開成水平梯級茶園;海拔高度不宜超過1200米。
園地開墾
基地建設一般應山水林田路統(tǒng)一規(guī)劃。在15度以下的平地與緩坡地帶,要建好排水溝,深翻土地50厘米,按栽植行距1.6米劃好栽植行;在15度—25度的陡坡地帶,要建好排水溝和道路,修筑成梯地茶園,不規(guī)則的坡地段,要沿等高線大彎隨勢,小彎取直的原則進行開梯,梯面寬度為1.8米—2米,梯面盡可能做到等高,外高內低,外埂內溝,梯梯接路,溝溝相通,深耕土壤50厘米。
施足基肥
將深翻好的園地開溝深40厘米、溝寬50厘米左右的施肥溝,按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公斤,菜籽餅250公斤—300公斤,磷肥25公斤,施后將肥與土充分拌勻,填平施肥溝,蓋土20厘米以上并高于地面5—10厘米,待栽植。
苗木栽植
栽植時間:秋季栽培最佳時間為9月—10月。
栽植規(guī)格:雙行雙株錯窩栽植,行距1.6米—1.8米,列距0.35米--0.4米,株距0.2米-0.25米。同時也可根據地形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土地,畝栽幼苗4000株左右。
苗木處理:茶苗要求粗壯、苗高25厘米以上、根系發(fā)達,不栽弱苗。茶苗運回后,立即采用假植方法進行排栽,排栽后灌足水,確保茶苗新鮮,待栽。栽植前最好用生根粉拌黃泥,沾根后進行栽植。
栽植技術:栽植要求苗正、土實、水足。時間選擇在陰天,或早晚進行栽植,在同一塊地選大小規(guī)格一致的茶苗,每窩兩株。茶苗栽植時,根系要保持原來的姿態(tài),根系舒展,使根與土緊密接觸,不要下松上緊,深度在原有苗木泥門上一寸為準,不宜過深過淺。栽后立即灌足定根水。以后根據氣候情況5天—7天灌一次水。同時栽后進行離地15厘米—20厘米剪去頂稍。
幼苗管理
抗旱防凍: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無雨,要及時澆水以抗旱保苗。在茶苗兩旁各30厘米左右,蓋草10厘米厚,上壓碎土,以既保水分又防凍,還可防止雜草生長。
理溝排水:茶樹怕積水,如果茶園長期積水,就會造成茶苗死亡。因此,茶苗栽植后,要及時理好排水溝,保證茶園內無積水。
淺耕除草:幼齡茶園,行間空隙大,易滋生雜草,妨礙茶樹生長,必須經常淺耕、除草。由于新植茶園末發(fā)新根,松土易死苗,因此幼齡茶園除草總的要求是除早、除小、除了,茶苗周圍不能松土。幼齡茶園第一年除草時離茶苗25厘米—30厘米周圍內要用手拔掉雜草,25厘米—30厘米外大行內應一般淺除3厘米—5厘米深;第二、三年在茶蓬內淺除3厘米—5厘米,茶蓬外一般淺除10厘米。特別注意不能用犁頭耕茶園。
補苗: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將缺苗補齊,補苗要選用同齡的茶苗,補植后要澆透水。
施肥:幼齡茶園施肥,應做到勤施,少量多次,一般在毎年的4、5、6、7各施一次追肥。一年生茶園要從栽后第一年的4月下旬施第一次追肥,在距茶苗15厘米遠的地方,挖7厘米—10厘米深的穴,澆上半瓢50升水兌三四瓢豬糞尿或250—300克硫酸銨的清糞水,以后每次每畝施尿素2.5公斤—5公斤;二、三年生茶園毎次畝施尿素5公斤—10公斤。施后應立即覆蓋,特別注意不能干施。
修剪:苗木移栽定植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植后離地15-20厘米剪平;既可增加成活率,也能促進茶樹生長。用整枝剪逐株依次修剪,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時盡量保留外側的腋芽,使發(fā)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成活一年后,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厘米—15厘米或離地40—50厘米,用水平剪將蓬面剪平即可。
7. 什么季節(jié)產茶葉
春茶一般在3月到4月上市,秋茶一般在11月左右上市,一般在三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春茶茶葉經過了冬季的休養(yǎng)生息,茶葉色澤光亮翠綠,葉質柔軟,維生素氨基酸等物質達到了最頂峰,于是茶葉味道達到最巔峰的狀態(tài),是最佳采摘時間。而一天中最佳的采摘時間是上午7點后,11點前或者下午1點后到4點前。